8月16日,“21世紀的新探索:夏文化學術研討會”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舉辦。來自國家文物局,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,河南、陜西、山西、山東等地考古院及部分高校的近6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,交流和探討近年來我國夏文化的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和研究新成果。
夏文化探索是我國歷史研究和考古研究的重要學術課題,長期以來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,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動下,學界對夏朝的存在及其時空框架有了基本明確的認識。研討會主旨發(fā)言中,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沈長云,就夏朝的建立與其早期國家形態(tài)進行了闡釋。他提出,夏朝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早期國家,通過文獻記載和相關資料分析可知,夏朝地域在豫西至魯東之間,大禹治水的集體工程促成了夏代早期國家的產(chǎn)生,夏朝是一個大邦統(tǒng)治下的眾邦結成的部族聯(lián)合體。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(yè),歸納整理了近年來關于夏文化的新認知,闡述了考古學視野中的夏朝疆域。他認為,夏禹劃分“九州”應當有真實的歷史背景,夏朝初年夏王已經(jīng)初步具有“王天下”的“一統(tǒng)”政治王權,夏初疆域至少包括黃河、長江和西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(qū)。河南省文物局負責人介紹了21世紀河南夏文化考古新進展。作為夏文化考古資源富集地,河南高度重視夏文化研究工作,開展了偃師二里頭、禹州瓦店等10余處重點遺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,從都邑規(guī)劃、宮室營建、禮制建構等多個維度,增強了夏史信度,活化了夏代歷史場景。
在隨后的主旨發(fā)言和平行論壇中,與會學者交流了河南二里頭、新砦、余莊、時莊、瓦店、王城崗、東趙、大師姑,山西東下馮、陶寺、西吳壁,陜西石峁等遺址的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,探討了夏代政權與國家結構、齊家文化與夏王朝、王灣三期文化與夏文化關系、二里頭文化的南漸等學術研究成果。
本文來源:國家文物局網(wǎng)站
四川克里克展覽展示有限公司,文博業(yè)高端專業(yè)展柜制造商。
以工匠精神求索品質、以吸納創(chuàng)新實現(xiàn)超越——自2004年以來,克里克人積跬步而獨步中國,鍛造國內文博展柜第一品牌;進而信步世界,與全球頂尖同行比肩而立、共沐榮光。
迄今,克里克已為全球20個國家及地區(qū)450多家博物館、美術館、圖書館等文化機構以及大型國際展會、私人收藏家等提供產(chǎn)品及技術服務...